发布时间: 2016年08月30日
维生素是什么?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
这类物质在体内既不能是构成身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来源,而是一类调节物质,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须经常由食物供给。
维生素概述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通俗来讲,即维持生命的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一类有机物质,也是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活性物质。维生素在体内的含量很少,但不可或缺。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以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一旦缺乏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B6.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营养、生长所必需的某些少量有机化合物,对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健康有极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机能障碍而发生某种疾病。一般由食物中取得。现阶段发现的有几十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等。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犹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最好的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维生素主要分两大类别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现阶段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形成。尼克酸的色氨酸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
水溶性维生素不需消化,直接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溶解于油脂,经胆汁乳化,在小肠吸收,由淋巴循环系统进入到体内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常见种类介绍
▪ 维生素A▪ 维生素B▪ 维生素C▪ 维生素D▪ 维生素E▪ 维生素K▪ 维生素H▪ 维生素P
▪ 维生素PP▪ 维生素M▪ 维生素T▪ 维生素U▪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
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它是1913年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台维斯从鳕鱼肝中提取得到的。它是黄色粉末,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油等有机溶剂。由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缺乏维生素A时易出现干眼病,故又称为抗干眼醇。 已知维生素A有 A1和 A2两种,A1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天然维生素A主要以此形式存在。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
它具有维持视觉,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结构的完整与健全,加强免疫能力,清除自由基抗氧化的作用。
正常成人每天的维生素A最低需要量约为3500国际单位,儿童约为2000~2500国际单位,不能摄入过多,有关研究表明,它还有抗癌作用。
维生素B
维生素B1:是最早被人们提纯的维生素,1896年荷兰王国科学家伊克曼首先发现,1910年为波兰化学家丰克从米糠中提取和提纯。它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碱易分解。,又称抗脚气病因子、抗神经炎因子等,是水溶性维生素。。它广泛存在于米糠、蛋黄、牛奶、番茄等食物中,现阶段已能由人工合成。它的生理功能是能增进食欲,维持神经正常活动等,缺少它会得脚气病、神经性皮炎等。成人每天需摄入2mg。
维生素B2:又名核黄素,水溶性。与能量的产生直接有关,促进生长发育和细胞的再生,增进视力。人体缺少它易患口腔炎、皮炎、微血管增生症等。它大量存在于谷物、蔬菜、牛乳和鱼等食品中。成年人每天应摄入2~4mg。
维生素B3:又称为烟酸,是B族维生素中人体需要量最多者。它不但是维持消化系统健康的维生素,也是性荷尔蒙合成不可缺少的物质。经常精神紧张、暴躁不安,甚至患精神分裂者补充维生素B3有好处; 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机能亢进者也需要烟酸。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是 13 ~ 19mg。孕妇(孕妇产品,孕妇资讯)为20mg;哺乳期妇女则为22mg。
维生素B4:现阶段已经不将其视为真正的维生素。胆碱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蛋类、动物的脑、啤酒酵母、麦芽、大豆卵磷脂含量较高。
维生素B5:又称泛酸,水溶性。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由PaulGyorgy在1934年发现。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人体每日需要量约 1.5~2毫克。过量摄入还可能导致所谓的神经病,会对大脑和神经造成伤害。
维生素B7:(也称为生物素)是B族复合维生素的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Vincent DuVigneaud”在1940年首先发现了这种生物素。B7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体细胞把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转换成它们可以使用的能量。研究表明,维生素B7的作用还包括帮助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并防止该疾病造成的神经损伤。几乎所有的粮食至少含有微量的维生素B7。然而,某些食物的含量更为丰富。如蛋黄,肝,牛奶,蘑菇和坚果是最好的生物素来源。建议量是男子0.03mg,女性0.01mg。
维生素B9:又称叶酸,又称维生素M,水溶性。在细胞中有多种辅酶形式,负责单碳代谢利用,用于合成嘌呤和胸腺嘧啶,于细胞增生时作为DNA复制的原料,提供甲基使半同胱胺酸合成甲硫胺酸,协助多种胺基酸之间的转换。因此叶酸参与细胞增生、生殖、血红素合成等作用,对血球的分化成熟,胎儿的发育(血球增生与胎儿神经发育)有重大的影响。避免半同胱胺酸堆积可以保护心脏血管,还可能减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由KarlFolkers和AlexanderTodd在1948年发现。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即抗恶性贫血维生素,又称钴胺素,含有金属元素钴,是维生素中唯一含有金属元素的,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保持健康的神经系统,用于红细胞的形成。缺乏症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人体对B12的需要量极少,人体每天约需12μg(1/1000mg),人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缺少。
维生素B13:化学名:乳酸清。尚未有建议每日摄取量。可防肝病及未老先衰,有助于对多种硬化症的治疗。研究尚未发现有关维生素B13的缺乏症。
副作用:目前为止,人们对维生素B13的了解有限,因此尚没有有关例证指引。
维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于抗脂肪肝,提高组织的氧气代谢率。有时用来治疗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维生素B17:剧毒。有人认为有控制及预防癌症的作用。
胆碱和肌醇也往往归于必需维生素类,它们俩是维生素B族的成员。
维生素C
维生素C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能够治疗坏血病并且具有酸性,所以称作抗坏血酸。1907年挪威化学家霍尔斯特在柠檬汁中发现,1934年才获得纯品,现已可人工合成。抗坏血酸是单斜片晶或针晶,维生素C是最不稳定的一种维生素,由于它容易被氧化,在食物贮藏或烹调过程中,甚至切碎新鲜蔬菜时维生素C都能被破坏。因此,只有新鲜的蔬菜、水果或生拌菜才是维生素C的丰富来源。在柠檬汁、绿色植物及番茄中含量很高。
维生素C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体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脑力好转,智力提高。也能预防像癌症、动脉硬化、风湿病、白内障等疾病。此外,它还能增强免疫和,对皮肤、牙龈和神经也有好处。如果在食物中缺乏维生素C时,则会发生坏血病。这时由于细胞间质生成障碍而出现出血,牙齿松动、伤口不易愈合,易骨折等症状。
中国营养师学会建议的膳食参考摄入量(RNI),成年人为100mg/日,最多摄入量为1000mg/日,即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为1000mg/日。适当补充,不可过量,每天摄入的维生素C超过1000毫克会导致腹泻、肾结石的不育症,甚至还会引起基因缺损。
维生素D
为类固醇衍生物,属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于1926年由化学家卡尔首先从鱼肝油中提取。它是淡黄色晶体,熔点115~118℃,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麦角钙化醇(D2)和胆钙化醇(D3)。维生素D与动物骨骼的钙化有关,故又称为钙化醇。在骨骼中,它既有助于新骨的钙化,又能促进钙由老骨髓质游离出来,从而使骨质不断更新,同时,又能维持血钙的平衡。它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在动物的肝、奶及蛋黄中含量较多,尤以鱼肝油含量最丰富。
维生素D是形成骨骼和软骨的发动机,能使牙齿坚硬。对神经也很重要,并对炎症的抑制作用。人体中维生素D的合成跟晒太阳有关,因此,适当地光照有利健康。
维生素D应适量补充,绝不可过量。研究人员估计,长期每天摄入0.025毫克维生素D对人体有害。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恶心、头痛、肾结石、肌肉萎缩、关节炎、动脉硬化、高血压、轻微中毒、腹泻、口渴、体重减轻、多尿及夜尿等症状。严重中毒时则会损伤肾脏,使软组织(如心、血管、支气管、胃、肾小管等)钙化。
维生素E
又名生育酚,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活性的生育酚和生育三烯酚及其衍生物的总称,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E于1922年由美利坚合众国化学家伊万斯在麦芽油中发现并提取,本世纪40年代已能人工合成。主要有α、β、γ、δ四种。维生素E为微带粘性的淡黄色油状物,在无氧条件下较为稳定,甚至加热至200℃以上也不被破坏。但在空气中维生素E极易被氧化,颜色变深。
维生素E是人体内优良的抗氧化剂,,也可用维生素E预防衰老。人体缺少它,男女都不能生育,严重者会患肌肉萎缩症、神经麻木症等。
维生素K
又称凝血维生素,它具有促进凝血的功能,属脂溶性维生素。常见的有维生素K1和K2。K1是由植物合成的,如苜蓿、菠菜等绿叶植物;K2则由微生物合成。维生素K1是黄色油状物,K2是淡黄色结晶,均有耐热性,但易受紫外线照射而破坏,故要避光保存。人工合成的K3和K4是水溶性的,可用于口服或注射。
维生素K于1929年丹麦化学家达姆从动物肝和麻子油中发现并提取。它是黄色晶体,熔点52~54℃,不溶于水,能溶于醚等有机溶剂。维生素K化学性质较稳定,能耐热耐酸,但易被碱和紫外线分解。它在人体内能促使血液凝固。人体缺少它,凝血时间延长,严重者会流血不止,甚至死亡。奇怪的是人的肠中有一种细菌会为人体源源不断地制造维生素K,加上在猪肝、鸡蛋、蔬菜中含量较丰,因此,一般人不会缺乏。现阶段已能人工合成,且化学家能巧妙地改变它的“性格”为水溶性,有利于人体吸收,已广泛地用于医疗上。
维生素H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辅酶R,也属于维生素B族,它是合成维生素C的必要物质,是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的物质。为无色长针状结晶,具有尿素与噻吩相结合的骈环,并带有戊酸侧链,能溶于热水,不溶于有机溶剂,在普通温度下相当稳定,但高温和氧化剂可使其丧失活性。人体每天需要量约100~300微克。生鸡蛋清中有一种抗生物素的蛋白质能和生物素结合,结合后的生物素不能由消化道吸收;造成动物体生物素缺乏,此时出现食欲不振、舌炎、皮屑性皮炎、脱毛等。然而,尚未见人类生物素缺乏病例,可能是由于除了食物来源以外,肠道细菌也能合成生物素之故。
维生素H具有防止白发和脱发,保持皮肤健康的作用。如果将生物素与维生素A、B2.B6.烟酸(维生素B3)一同使用,相辅相成,作用更佳。在复合维生素B和多种维生素的制剂中,通常都含有维生素H。
维生素P
是由柑桔属生物类黄酮、芸香素和橙皮素构成的。在复合维生素C中都含有维生素P,也是水溶性的。它能防止维生素C被氧化而受到破坏,增强维生素的效果。能增强毛细血管壁,防止瘀伤。有助于牙龈出血的预防和治疗,有助于因内耳疾病引起的浮肿或头晕的治疗等。许多营养学家认为,每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时,最少应该同时服用100毫克生物类黄酮。以增强它们的协同作用。
维生素PP
是抗癞皮病维生素,也称烟酸,化学命名为尼克酸或尼克酰胺,两者能在体内相互转化。烟酸为白色针状结晶,微溶于水;尼克酰胺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
维生素M
也称叶酸,也称维生素B9,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止胎儿畸形。由喋呤、对氨基苯甲酸及谷氨酸结合而成,富含于蔬菜的绿叶中故名。叶酸是黄色结晶,微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易被光破坏。
维生素T
帮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维生素U
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vitamin U
资料: 分子式C6H14NO2IS,分子量291.2。学名碘甲基甲硫基丁氨酸。存在于甘蓝、莴苣、苜蓿和其它绿叶蔬菜中。有特殊气味,味咸苦。光照或久置空气中都不稳定。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和乙醚。水溶液呈酸性。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可由蛋氨酸与碘甲烷反应制得。
Copyright@2016 成都嗷嗷哺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蜀ICP备15031799号